【使命】上海首家知青博物馆挂牌,重现120万上海知青记忆

  位于奉贤区海湾园的上海知青博物馆是上海首家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8月10日上午,位于奉贤区海湾园的上海知青博物馆举行挂牌仪式。这是上海首家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由海湾园出资建造,展出有关上海知青历史的文献资料图片影像生活工作物品等5000余件。

  主办方告诉澎湃新闻上海知青博物馆今年5月5日已经正式成为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单位,并成为由上海市文物局业主管的博物馆。

  参观者已达10万人次

  上海知青博物馆总投资13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536方米,是一个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综合性大型展馆,于2011年11月建成开馆,8月10日是正式挂牌。

  据主办方透露,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展览资料都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过的岁月。

  知青关爱基金会副会长吕春玲说,2010年筹建时,许多上海知青踊跃捐赠相关资料和物品,有上海知青在农村劳作生用的锄头铁犁草鞋,有在简陋环境下用以生活的脸盆热水瓶煤油灯等,还有当时插队落户的通知书乘车证火车票等,非常珍贵。

  此外,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上海知青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家开始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20多万上海知青分批前往上海郊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贵州云南新疆,俗称八省一市。

  上海知青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

  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老知青赠轱辘大车

  在知青博物馆一楼展厅内,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辆造型古朴的四轮木板车,车身呈长方体,车身四木板被铁铆和木楔固定,车的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车身上有不少裂痕。

  这辆车的捐赠者是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正纲。1970年,他插队落户到安徽淮北,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辆车在农村叫做轱辘大车,学名太车,是最古老的车型,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据朱正纲介绍,轱辘大车是当时农村拉粪送粮的主要运输工具。农忙时,生队的牲口忙不过,只好使用人力拉轱辘大车往地里运粪做肥料,十多个人一人一根绳在前头拉。

  朱正纲所在的生队把这种大车当成宝贝,时放在专门的大车棚里,只在播种时运粪收割时运粮才会拉出使用。他们插队到农村那天,队里情愿借个板车拉行李,也不舍得动用牛拉轱辘大车。当时,如果有谁赶着这车上街,那比今天开着豪华跑车还引人注目。10年的知青生涯,让朱正纲对这种宝贝车有了很深的感情。

  2010年,了解到知青博物馆正在收集藏品之后,朱正纲立刻想到了生队的太车。他先是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子寻找,一无所获后,他把搜索范围扩大到边村庄,只找到一些残缺不全的零部件。发展太快了,用了上千年的车,几十年就被淘汰了。朱正纲说。

  最后,他终于打听到在离他插队地百里外的怀远,有一对老年夫妇,分田到户时要了一辆轱辘大车,之后一直放在车棚里。虽然车断了一个把手,但终究还算完整。朱正纲花了3000多元,买下了这辆车,并免费赠送给知青博物馆。

  回忆知青岁月,朱正纲表示,这段历史对他的成长帮助很大,始终在激励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奋发向上,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知青同的感受。